文化活动趣谈三清三清山道教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红色文化名人名言神话传说三清山游记三清山生物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三清山文化>> 三清山道教>> 道教概况

三清山道教建筑艺术

三清山道教建筑文化约源于东晋葛洪上山修道炼丹之举。

唐代,道教被唐王朝奉为国教,三清山道教也随之兴盛。在葛洪结庐炼丹之处出现了三清山上第一座道教建筑一一老子宫观(此观被称为“三清福地”)。北宋真宗笃信道教,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此时,在三清山开始出现成群的道教建筑。后人为了纪念葛洪开山之功,在山上建起了葛仙观,内中供奉葛仙翁和李尚书石像;同时建起的还有福庆观,灵济庙,以及被誉为三清山道教建筑明珠的风雷塔等一批道教附属建筑。

元代,朝廷把道教当作控制汉民族的思想武器,道教进一步受到重视。三清山也大动土木,扩建了三清观。

明代是三清山道教活动的鼎盛时期。山上的道教建筑形成规模较大建筑群。明景泰年间,山上已经建起龙虎殿、方土羽化坛,玉灵观,纠察府、演教殿、九天应元府、潘公殿,方壕上、天门石坊,飞仙台、流霞桥、石阶“众妙千步门”、“冲虚百步门”等建筑,并重建三清观,改建三清宫。明代的宫宇建筑十分独特;前后两进,坐南朝北,以山上花岗岩雕凿干砌而成,石梁石柱,四周配以石墙,内供玉清、上清、太清及其他石刻神像130尊,此外,还在沿途布有摩崖题刻45处。

清代以后,三清山道教在各种政治因素和战乱的影响下,逐渐衰弱,道教建筑建设进入低谷。

三清山道教建筑最大的艺术特点为:将“道法自然”的思想蕴涵到道教建筑中,建筑群体现淳朴自然的特色,同时又充满道教神奇玄妙的氛围。在三清官景区的道教人文景观群中,总体建筑按先天八卦图布局,以三清官为太极点,周边有殿、府、坊、泉、池、桥、墓、台、塔等230余处道教建筑,在保持自然原始风貌的基础上,体现天人合一的教义,使三清官道教建筑成为艺术的经典之作。

布局方式,以三清官为中心,东有龙虎殿,象征离,南有演教殿,象征乾;西有涵星池,象征坎;北有三清福地天门,象征坤;东南洼地有九天应元府,象征兑;东北有风雷塔,象征震;

西南有金鼓石,象征巽;西北有飞仙台,象征艮。同时,各个建筑物在营建时,充分利用峰峦变化,在峰峦、岩石、溪涧的合适位置构造建筑单元,其间距的疏密,规模的大小都布置的恰到好处,使建筑与周围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玄妙超然、天地人一体的环境艺术效果。三清福地的建筑章法,将道教的“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哲理发挥到了极致。

三清山道教建筑作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审美特征。三清山道教建筑借鉴和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的各种艺术形式,建筑群反映了当时三清山的自然环境,生存环境和道教文化的状态。

从自然环境看:三清山山高坡陡,谷深林密,不便展开建造大规模的建筑群,于是,借地布局,巧夺天工营造道教建筑。沿途不断的石刻摩崖和石雕神像,利用三清山自然地形,打造道教文化氛围。而三清宫道教建筑群更是充分利用三清山半山的小盆地,建筑起规模比较大而经典的三清福地道教建筑群,三清福地道教建筑群和周围山形地势环境自然融合于一体,既顺应地形、地貌,又节约土地。同时,道教建筑思想融合于自然中,充分体现自然与建筑的有机结合。

从生存状态看:特殊的三清山地形结构,使三清山古代的生存状态处于比较艰苦条件下,生活必需品供应借助古登山道输送,进出比较困难,在客观条件下,也不便展开建造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物,小巧、自然、简朴,成为三清山道教建筑艺术风格的主体,三清山道教建筑物追求平民化风格。

三清山道教建筑群一个非常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特征,就是建筑材料使用石质材料,建筑道观墙体。利用天然花岗岩石雕凿而成的石砖,实现就地取材,构建建筑物主体,从而在当时现有条件下,构筑起建筑设计者的宏图。

从道教文化思想看:三清山道教建筑艺术,成功运用“崇尚自然”法则,使三清山的古建筑群充分体现道教文化内涵,三清山的古建筑群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三清山道教建筑群充分依托三清山自然地理环境,借山势突出建筑物的神奇,如风雷石塔,用有限的空间,达到以小见大,以巧胜雄伟的目的。而三清山道教建筑群在应用地理环境,独具一格地利用道教“先天八卦图”来布局,更是使三清山道教建筑艺术独具匠心,成为中国古代道教建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典范,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文化的重要内涵部分。

如今,三清山道教建筑艺术越来越多地受到建筑学,道学、风水学等各方面的重视,被人们誉为“道教建筑群霹天博物馆”,成为研究我国道教古建筑设计艺术的重要基地。

热线电话:0793-8118873 18079312866
三清山旅游信息查询公益平台,图文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