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趣谈三清三清山道教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红色文化名人名言神话传说三清山游记三清山生物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三清山文化>> 三清山游记

三清山何以名声姗姗来迟?

作者:将元明

几天前,江西上饶的三清山申报世界遗产成功。按说这也算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因为黄山、武夷山、庐山、张家界等早已捷足先登。但是,仔细品味一番,却发现此山与众不同,让人一叹再叹。

一般说来,一处名山,主得益于它的外貌和内涵,也就是它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果自然和人文又结合得很好,很和谐,相得益彰,那就更上一层,更该闻名遐尔了。可三清山这几条都占了,却身在深闺人晚识,全国有多少人知道三清山?去过三清山?这是为什么?

14亿年前,由于地壳运动,太平洋板块和华夏板块积压抬升,海洋变山体,花岗岩冒出水面,直插云天,再经亿万年风化浸蚀、重力崩解作用,造成奇峰千仞,万谷幽深,松立云端,水挂前川,云海日出,晴雨转瞬,变幻无穷,如同展开的山水画长卷,美不胜收。美国国家公园基金会主席保罗先生惊叹说:“三清山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精品之一,是全人类的瑰宝。”著名散文大家秦牧曾赞道:“云雾的家乡,松石的画廊。”当看到像“东方神女”那样的来自天地造化的惟妙惟肖的山石巨雕凌空出世,我倒有一比:三清山更像一名身披轻纱的纯情美少女,令人眼亮惊叹:美哉,妙哉,奇哉!

1600多年前,看破官场的西晋葛洪,云游四方,为三清山的自然山色所迷,遂结庐修道,炼丹著书,成为道教开山祖师爷之一。三清山至今还保留了230多处道教古建筑和文物,有宫、观、府、殿、亭、台坊、塔、池、泉、井,还有山门、华表、石像、石雕、石刻等,其内容之丰富、布局之合理、建造之精良,保存之完好,实为中国道教名山所罕见。

按常理,如此众多的古建筑群,在方圆不过200多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那得多拥挤!其实不然,“道法自然”,众多的古建筑全部掩隐在崇山峻岭、密林深处,不显山露水。道理很简单,一是这些建筑均小巧精致,非宏大的形象工程。比如最主要的建筑三清宫,占地只有500平方米,座落在山坳里,好象绿色海洋的波谷里的小篷船,露出一点尖顶。分散各处的大量的象纠察府这样的独立建筑,更是小而又精,只有几个平方米,跟农村的土地庙差不多,不走到跟前你都发现不了。二是这些古建筑依山势、随地形而建,与山势融为一体。比如主要建筑之一的龙虎殿,门前的左青龙、右白虎,龙是雕刻在石壁上,高半米,长近三米;虎是一块自然的山石,高一米,长二米,猛一看,还以为是天然形成的。

追根溯源,三清山上的古建筑,非皇家、也非官家所建,而是王氏家族开创的。老王家的先祖在唐朝时退出官场,因爱三清山之美,携家退隐山下。有据可查,王氏从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始建三清宫,经一代一代的努力,家道兴旺时多建,衰落时少修,历经数朝,遂成规模。也就是说,三清道教建筑实为民间所为,俱有平民风格。著名考古专家罗哲文先生实地考查后认为,“武当山纯属皇家工程……而三清山则纯粹是属于并非豪门贵族的王姓家族集资修建”,“其价值却在于别具鲜明的个姓和民间建筑的特点,不能以高下论之。”斯言不謬。

远离尘嚣,没有宏大的形象工程,没有皇家祭拜,没有达官贵人光临,虽有山水之秀美,古建之精巧,却少人问津。有识之士偶尔阅山赏景,叹为观止,也只在民间流传,不为世人所重。这或许是三清山的不幸。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名山总会扬名的。而且早出名未必是件好事。不少名山申报世遗成功之后,就惨遭蹂躏,大开发大破坏,少女成了娼妇,让人家亮了“黄牌”。晚出名可以有前车之鉴,少走弯路,永保亮丽青春。

所以罗哲文老先生一再告诫三清山人:“希望珍视它,在旅游开发时千万不要大兴土木于山上”,“千万保护好这一颗文物建筑与名山胜景的明珠,使之不愧祖先并传之后代”。

不光三清山,凡是名山胜景都当如此!

编辑:流霜

热线电话:0793-8118873 18079312866
三清山旅游信息查询公益平台,图文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