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攻略行程线路定制旅游三清山门票三清山酒店三清山交通特色看点三清山美食三清山特产旅游贴士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指南>> 特色看点>> 道教古迹

三清山道教探秘

中国道教文化

道教是我国古老的宗教,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而得名。道学认为,人经过一定的修炼,可以得道成仙。以此信念为核心。道教尊老子为教祖,《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教是在中国敬天祭祖的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以道家为主要思想渊源,吸收阴阳家、墨家、法家等诸家思想,沿着方仙道、黄老道的基本思想理路和修持途径,而逐渐形成的。

道教起源于西汉的黄老道,正式产生于东汉,迄今在我国流传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道教在东汉张道陵创教之初,便奉老子为祖师,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为圣典,以《道德经》中所提出的“道”与“德”为最根本的信仰,以托名为老君所传授的《太平经》、《开天经》、《清静经》及《云笈七签》等道书所演绎出来的崇拜对象、修持理论,构成了道教的教义。

道教文化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艺术、化学、医学、养生学、气功学以及民族关系、民族心理和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道教的宫观建筑、雕塑、石刻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道家始祖老子

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生于周朝,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省鹿邑县),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卒于公元前500年,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任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或历史博物馆馆长)。老子深居简出,不求闻达,学识渊博,通达天地之道。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内战,后老子被罢免归居,由于受当权者的迫害,“自隐无名”,后来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时,关令尹喜得知老子骑青牛将远走隐去,便出关迎接,并请他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充满智慧,影响中国几千年文化思想史,只有短短5000字的《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老子五千文》,全面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全书8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37章为《道经》,讲述世界观;下篇《德经》讲述人生观。老子在《道德经》中以“道”为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本体,论述了一阴一阳为道的哲学思想,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学说和清心寡欲的个人修养理论,建立起一整套恢宏深邃的宇宙人生观。《道德经》涉及宇宙、社会、人生、军事、政治、医学等各个方面。老子在书中崇尚“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基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

相往来”的理想社会,是直观的、原始的、朴素的哲学思想。

道教以老子的“道”为最高信仰,相信凡人通过一定的修炼,可以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由此得名道教,并将此道神化,奉老子为教主,尊为“太上老君”。

太极图

太极图案由两条互相环抱的黑、白鱼组成。黑鱼、白鱼分别代表正反相对的阴阳二气,两者首尾相接,表示阴阳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同时又可以相互转化:白鱼中有黑眼睛。黑鱼中有白眼睛,代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为根本的思想。它主要贯穿道教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内涵:阴阳乃宇宙万物的本原;万事万物皆由阴阳(即矛盾)组成。太极图蕴含着中国古代道教文化朴素的对立统一哲学思想。太极图是道教的标志,既体现道教文化的精髓,又具有镇妖降魔的作用。

道教丹鼎派

道教中有太平道、五斗米道、丹鼎派,符、派、太一教等许多主要道派。丹鼎派又称“金丹道教”,是道教中重要的支派之一。丹鼎派是对道教中以炼金丹求仙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最早由古代的神仙家、方仙道发展而来。丹鼎派早期理论著作《周易参同契》。魏晋时,丹鼎派进一步发展了金丹派神仙道教,并对其作了理论上的总结。

三清山与道教文化——葛洪

葛洪,东晋人,生于晋武帝太康年间(公元284),卒于晋康帝建元初年(公元364),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人,是葛玄(葛仙翁)的从孙,世称小仙翁。早年一边在朝中任职,一边研习经书秘典。后来感悟繁华如梦,世事无常,于是弃绝尘务,隐迹山林,拜师求道,著书济世。

葛洪是道教中著名的先哲和高道人物,他聪敏好学,精通经史百家学说,尤其以儒学知名。葛洪不仅习仙道,还“兼综炼医术”(《晋书·葛兴传》),在道教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道教神仙的思想奠基人之一,葛洪最重要的著作是《抱朴子》。东晋升平年间(公元375?——376),葛洪与李尚书在三清山结炉炼丹,为三清山的“开山始祖”。

葛洪在道教文化中,继承和发扬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他十分强调修道必须先修德,在《抱朴子·内篇》中,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主张文章应德行并重,立言当有助于教化。他系统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术大发展起了重大的影响作用。

他还撰写了《肘后备急方》、《金匮药方》等著名医学著作,保存了不少中国早期医学典籍,记载了许多民间治病的常用方剂,其中治疗天花等疾病是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记载,对结核性传染病的认识,也比国外早一千多年。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对许多的药用植物的特性以及治病的药理作用等作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对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清”原来指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位尊神所居住的地方。道书上说:元始天尊,居清微天玉清境,由混沌太无元之青气化生;灵宝天尊,居禹余天上清境,由赤混太无元玄黄之气化生;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居大赤天太清境,由冥寂玄通元玄白之气化生。三清统管诸位天神,是神王之宗,飞仙之主,宇宙万物皆为三清所创造。

三清福地的三清官道观供奉三清三位神像,并且三清山主峰引用道教释意,分别以三位尊神命名,得名“三清”,三清山许多景点也是以道教文化中的内涵命名,使自然景色也充满道教文化色彩。

四御是道教中仅次于三清尊神,主宰天地万物的四位天帝,即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官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祗。玉皇大帝在道教中,位居“三清”之下,“四御”之首,总统天道之神。农历正月初九,为玉皇大帝的生日,道观举行祝寿道场。农历腊月二十五日,玉皇大帝要巡视三界,考察人家善恶祸福。道观也要举办道场,迎接玉皇大帝。

四大护法神

道教中四大护法神指:马华光、赵公明、温琼、关羽四位天神元帅。

阴阳五行说

战国末年,齐国驺衍对古人的“五行说”,即世界是由水,火、金,木、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学说理论进行新的开拓论述,把“五行”和“阴阳”两种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全新的“阴阳五行说”。他认为:五行不仅具有不同的物理属性,还具有不同的道德属性;五行之间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阴阳变化、相生相克的。

在方位上,五行的木、火、金、水、土分别对应东、西、南,北、中;在时节上,对应春、夏。秋、冬四时;道德属性上,对应仁、智、义、礼、信。在崇奉的神灵上,为方五色神,分别是东方苍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其神体为青龙、朱雀,白虎、玄武、轩辕。

三清山道教建筑艺术

三清山道教建筑文化约源于东晋葛洪上山修道炼丹之举。

唐代,道教被唐王朝奉为国教,三清山道教也随之兴盛。在葛洪结庐炼丹之处出现了三清山上第一座道教建筑一一老子宫观(此观被称为“三清福地”)。北宋真宗笃信道教,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此时,在三清山开始出现成群的道教建筑。后人为了纪念葛洪开山之功,在山上建起了葛仙观,内中供奉葛仙翁和李尚书石像;同时建起的还有福庆观,灵济庙,以及被誉为三清山道教建筑明珠的风雷塔等一批道教附属建筑。

元代,朝廷把道教当作控制汉民族的思想武器,道教进一步受到重视。三清山也大动土木,扩建了三清观。

明代是三清山道教活动的鼎盛时期。山上的道教建筑形成规模较大建筑群。明景泰年间,山上已经建起龙虎殿、方土羽化坛,玉灵观,纠察府、演教殿、九天应元府、潘公殿,方壕上、天门石坊,飞仙台、流霞桥、石阶“众妙千步门”、“冲虚百步门”等建筑,并重建三清观,改建三清宫。明代的宫宇建筑十分独特;前后两进,坐南朝北,以山上花岗岩雕凿干砌而成,石梁石柱,四周配以石墙,内供玉清、上清、太清及其他石刻神像130尊,此外,还在沿途布有摩崖题刻45处。

清代以后,三清山道教在各种政治因素和战乱的影响下,逐渐衰弱,道教建筑建设进入低谷。

三清山道教建筑最大的艺术特点为:将“道法自然”的思想蕴涵到道教建筑中,建筑群体现淳朴自然的特色,同时又充满道教神奇玄妙的氛围。在三清官景区的道教人文景观群中,总体建筑按先天八卦图布局,以三清官为太极点,周边有殿、府、坊、泉、池、桥、墓、台、塔等230余处道教建筑,在保持自然原始风貌的基础上,体现天人合一的教义,使三清官道教建筑成为艺术的经典之作。

布局方式,以三清官为中心,东有龙虎殿,象征离,南有演教殿,象征乾;西有涵星池,象征坎;北有三清福地天门,象征坤;东南洼地有九天应元府,象征兑;东北有风雷塔,象征震;

西南有金鼓石,象征巽;西北有飞仙台,象征艮。同时,各个建筑物在营建时,充分利用峰峦变化,在峰峦、岩石、溪涧的合适位置构造建筑单元,其间距的疏密,规模的大小都布置的恰到好处,使建筑与周围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玄妙超然、天地人一体的环境艺术效果。三清福地的建筑章法,将道教的“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哲理发挥到了极致。

三清山道教建筑作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审美特征。三清山道教建筑借鉴和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的各种艺术形式,建筑群反映了当时三清山的自然环境,生存环境和道教文化的状态。

从自然环境看:三清山山高坡陡,谷深林密,不便展开建造大规模的建筑群,于是,借地布局,巧夺天工营造道教建筑。沿途不断的石刻摩崖和石雕神像,利用三清山自然地形,打造道教文化氛围。而三清宫道教建筑群更是充分利用三清山半山的小盆地,建筑起规模比较大而经典的三清福地道教建筑群,三清福地道教建筑群和周围山形地势环境自然融合于一体,既顺应地形、地貌,又节约土地。同时,道教建筑思想融合于自然中,充分体现自然与建筑的有机结合。

从生存状态看:特殊的三清山地形结构,使三清山古代的生存状态处于比较艰苦条件下,生活必需品供应借助古登山道输送,进出比较困难,在客观条件下,也不便展开建造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物,小巧、自然、简朴,成为三清山道教建筑艺术风格的主体,三清山道教建筑物追求平民化风格。

三清山道教建筑群一个非常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特征,就是建筑材料使用石质材料,建筑道观墙体。利用天然花岗岩石雕凿而成的石砖,实现就地取材,构建建筑物主体,从而在当时现有条件下,构筑起建筑设计者的宏图。

从道教文化思想看:三清山道教建筑艺术,成功运用“崇尚自然”法则,使三清山的古建筑群充分体现道教文化内涵,三清山的古建筑群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三清山道教建筑群充分依托三清山自然地理环境,借山势突出建筑物的神奇,如风雷石塔,用有限的空间,达到以小见大,以巧胜雄伟的目的。而三清山道教建筑群在应用地理环境,独具一格地利用道教“先天八卦图”来布局,更是使三清山道教建筑艺术独具匠心,成为中国古代道教建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典范,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文化的重要内涵部分。

如今,三清山道教建筑艺术越来越多地受到建筑学,道学、风水学等各方面的重视,被人们誉为“道教建筑群霹天博物馆”,成为研究我国道教古建筑设计艺术的重要基地。

热线电话:0793-8118873 18079312866
三清山旅游信息查询公益平台,图文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