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从身藏深闺无人识到今天名扬四海,前后才不过三十来年时间,当年的探索者、发掘者、宣传者都还健在。巧得很,他们有一个职业共同点:都是摄影工作者。
最早上少华山拍照的人
三清山旅游区有它的特殊性,它大致分为山北和山南两片景区,山北原名少华山,不仅风光秀丽,而且具有年代久远(始于东晋)的道教文化遗迹,历史上也有记载,可以说是自然、人文两大因素兼而有之,开辟为旅游区的先天条件应该是很足。可惜的是,由于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又缺乏响当当的名人题咏,加之山顶道观早已成了断壁残垣,断了香火,到十年浩劫时更是没了人迹。至于山的南麓,直到80年代初,还是处于混沌未开的原始状态。
根据一些知情人提供的情况,笔者首先访问了摄影家汪维炎。汪维炎是玉山县人,从小生长在三清山下。1972年,汪维炎在玉山县文化馆搞摄影工作,为了实现多年来就想探山的宿愿,他和几个朋友千辛万苦上了山。尽管细雨夹着薄雾,到处荆棘丛生,他们还是兴致勃勃,东奔西跑,把带去的胶卷都拍光了……此后的30年里,汪维炎迷恋上了这座山,几乎每年都要上山,包括后来开发的南山。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角度,拍它个痛快。
第一个写三清山游记的人
这里所说的第一个,当然是指解放后,三清山游记古代就有。1978年,江西日报摄影记者余泽恩和周勇在德兴县采访时,听县委宣传部娄兴元同志介绍,畈大乡有一座很漂亮的山,叫少华山,上面有座三清宫。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很吸引人的题材,于是决定上山。一彪人马浩浩荡荡,好不容易到得山上,那座破败不堪的三清宫里已经住了几个人,有‘仙姑’、有和尚、有信徒,很是虔诚,那个破屋顶已被他们铺上了好些瓦。第二天,两个人有分有合,满山乱转,见好就拍,过足了瘾。老余体力棒,他一个人登上了最高峰玉京峰(这些名称都是后来知道的)。回南昌后周勇立即写了一游记,配了几张照片,以《独柱擎天见少华》的标题在《江西日报》副刊上发表了。据娄兴元同志说,这是他看到在正式报刊上发表的第一篇三清山游记。
山南的第一位探险者
三清山的南麓,也就是自然景观最集中、最精彩的地方,当年还是一块处女地,莽莽丛林掩盖了山岩的真实面目,让人感到高深莫测。只有砍枕木、找纸浆原料、挖草药的人带出过有“观音石”、“罗汉石”、“神仙泉”之类的传闻,这些传闻引起了一个人的兴趣,他叫邱炳炎,也是一位摄影家,当时在玉山县文化馆工作。邱炳炎是一位真正的无名英雄,1982年7月24日,他在普查办杨主任带领下,先后从紫湖八仙洞、东凹等地出发,都是无功而返。后来打听到有位叫鲍隆发的基层干部曾经上山采过药,于是请他当向导,又请了几个农民,上到半山腰,在一个山洞里安顿下来,山洞边上有一座三块小石板搭成的山神土地牌位,这大概是惟一的人文遗迹吧。第二天一早大家又向更高的山坡进发。走了大半天,来到一个山口远远看到一块巨石拔地插天,气势非凡,邱炳炎整整拍了一个多胶卷。第3天部分人下山,他们几个又发现了一些新景点。第4天留下的3个人转道前往西边方向,不到十里路走了7个小时,找到一些新角度。
这年下半年,邱炳炎又上去5次。从此以后,他把三清山的各个角落走了个遍。所有的山峰、奇石、岩洞都了如指掌。
最得力的宣传者
山南奇特的自然景观被发现以后,就在这一年(1982年),新闻敏感性很强的新华社江西分社摄影记者游云谷来到玉山县,沿着那些景点浏览了一圈,老游觉得这些新发现非同一般,很有开发潜质。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回省城后又邀了中央记录电影制片厂驻江西的资深摄影师解廷勇,一道来到山南,这酷似黄山的美景又把老解吸引住了。此后,在县里开始动手开发建设的同时,他们组织了一批批摄制人员上山,安营扎寨,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拍照片、拍记录片、拍三清山题材的电视剧,通过各种途径向外界传播。
后来,上饶地区把山北山南的景区合并到一起,成立了三清山旅游开发管理专门机构,加强了领导,增加了投入,三清山的名声就响彻海内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