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公告三清山新闻三清山热议望三清望仙谷婺源篁岭葛仙村上饶旅游动态江西旅游动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动态>> 三清山新闻

三清山模式打造中国世遗新样本

   6月9日,中央电视台精心策划的“中国记忆-2012年中国遗产日”特别节目一播出就引发了媒体和公众的强烈关注。我们一些耳熟能详的旅游景区,在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以及保护措施严重缺失等多重威胁下,破坏严重,濒临毁灭。近期,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信息也表明,包括长城在内的诸多中国遗产面临着相当严重的人为破坏威胁,人类活动对这些遗产造成的伤害令人触目惊心。

    尽管如此,这其中也不乏科学保护永续利用的优秀样本,中国第七处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凭借着完善的保护机制和严谨的管理水平受到了中央媒体及业内专家的广泛赞誉,“三清山模式”已然成为了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新样本。

    开发有度 发展旅游经济不以损耗自然资源为代价

    近年来,尤其是申遗成功以来,三清山迎来了发展黄金期。在获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游客量的迅猛增长给景区的环境卫生、资源保护、接待服务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要效益还是要环境”,三清山最终将“保护资源”作为立山之本!

    三清山针对景区的保护管理推出了多项措施,包括 “净菜上山,洗涤下山,垃圾下山”,最大程度减少旅游产生的环境破坏;“山上游,山下住”,斥资3亿多元拆迁核心景区各类建筑10万余平方米,改造20余万平方米有碍观瞻的建筑,并新添各类环保、监测站所20余处和遗产展示中心1处,关闭采石采矿、污染环境企业106家;高空栈道给树让路,给水留洞,形成“人让树,路让树”的独特风景;首创“黄金周限客令”,每日限客1万人。三清山人保护自然的决心从未动摇。

    为进一步加强保护力度,三清山风景区将辖区30万亩山场划入国家公益林,每年400万元补偿资金用于封山育林;同时开展深山移民工程,大力建设银湖湾生态村、三清山画家村等四个新农村示范点,将核心景区村民全部下迁;每年200万元资金用于推广以电代柴、以气代柴等清洁能源模式,改变景区百姓的燃料结构。
走进三清山,游客们都会不约而同的被云雾萦绕的奇石美景所折服,在慨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也会对身系绳索的环卫人员飞身探入悬崖峭壁捡拾游人丢弃垃圾的举动由衷钦佩。这个每日都上演的惊险一幕,也成为了三清山保护自然的一个缩影。

    为民创富 保护遗产不以牺牲百姓利益为代价

    专家普遍认为,人与环境和谐相融是自然遗产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景区有效发展的先决条件。如何科学合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全面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是三清山人面临的另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三清山的守护者、建设者和得益者的当地百姓,在三清山管理者“共建共享”的原则指导下,走出了一条“靠山吃山”的崭新发展道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看农家景、购农家物、体验农家生活乐趣”是三清山旅游新亮点;就业上向当地农民倾斜,伐木工转变为护林员,采石工转变为轿工,现在已经有2000多人实现了山上就业,切实保障了山里农民“转型”时利益不受损害。

    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党委书记刘书宗表示,“三清山保护和管理模式的核心在于——还景于境,山外有山,造富为民,和中成和”,这看似充满玄机的几句话,道出了三清山“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如今,三清山已经是拥有“世界自然遗产”、 “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 、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等多个光环的世界名山每年大批来自全球的游客都慕名前往。目前正在全力冲击世界地质公园,对此,三清山人信心满满。

    近年来,众多专家和学者一直呼吁以国家立法的方式对自然遗产资源加以保护,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要继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保护。毋庸置疑,真正意义的保护应在于如何有效发挥自然资源的现代价值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在开发与保护的和谐中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而以“三清山模式”为代表的自然景区发展路径,则为中国的自然遗产资源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热线电话:0793-8118873 18079312866
三清山旅游信息查询公益平台,图文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