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趣谈三清三清山道教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红色文化名人名言神话传说三清山游记三清山生物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三清山文化>> 民俗风情

“大美上饶”乡村旅游文化大全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相沿成风,相染成俗。”民俗风情是重要的审美领域,这里包含有人生、历史的图景,有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叶郎·《美学原理》

民俗文化是各地长期发展有别于它的积累,独具特色,往往具有代表性。

上一期为大家推荐了上饶各县市区独特的地方美食,人们通常说,美食往往会打上地方、民俗的烙印。今天就带大家走进江西上饶,感受上饶不一样的生活情趣,不一样的风俗文化

上饶

民俗

婺源傩舞

傩舞是我国古代长江流域流行的一种舞蹈,在婺源段莘乡庆源村、秋口乡长径村和李坑村一带颇为盛行。舞者戴着各种质朴而夸张的面具,带有鲜明的巫术色彩,傩舞最早是一种祈福和祷告的仪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在《论语》、《古今事类全书》和《后汉书礼仪志》等书籍中均有记载。傩舞的面具有四五十种,一般为木雕,忠奸贤愚、喜怒哀乐都是表现的主题。

婺源徽剧

婺源徽剧是江西的古老剧种,属皖南徽剧的一个支流,以婺源县为中心,流行于赣东北的浮梁、乐平、鄱阳和浙江开化等地。清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后,皖南地区创办的老庆生、彩云、同庆、大阳春班,被称为京外四徽班。嘉庆三年,婺源人曹振镛回乡祭祖带来了皖南徽班华廉班进入婺源。光绪年间,京外四大徽班陆续在婺源落地生根,跑遍了全县所有的城镇与山村。

玉山横街茅楂会

横街自古以来是玉山县西乡水陆交通要道,横街有座“桑田古庙”,每年农历八月十二蔡灵相公生日,人们抬着横街华云殿内供奉的潘大元帅、三清祖师等众,以及附近二十四村抬来的神像土地公一起齐聚庙殿,为蔡灵相公祝寿,办道场举行祭祀打醮仪式。时值茅楂成熟季节,庙会上有大量茅楂出售,成为庙会的一大特色,人们约定俗成地把桑田庙会称之为茅楂会。人们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着庆祝丰收,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铅山畲族民歌

江西少数民族以畲族为主,畲族聚居区以铅山为最,铅山则以太源畲族乡为最。畲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畲族传统民歌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承。畲族民歌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叙事歌、杂歌、仪式歌。畲族传统民歌没有瑰丽的词句,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传播演唱。畲家把唱歌视为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可缺少。

赣东北采茶戏

赣东北采茶戏发源于铅山县,是土生土长的小剧种,其曲是在当地民歌、茶歌和茶灯的基础上,吸收了黄梅戏的发育而成。由初期的一旦一丑和一旦二丑的“对子戏”和“三角班”到“七子班”和“半班”,由用民歌小曲到板腔音乐。从演唱小戏到演出大戏,在上饶广为流行,还发展到浙、闽一带。其特点是轻快、活泼,和它载歌载舞、生动活泼、朴实风趣的表演艺术正好吻合,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广丰五都蜡烛会

广丰以农为本,重耕教读,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中和节,都要敬奉土地诞辰,举办隆重的祭社活动,尤以五都最盛,当地人称之为蜡烛会。五都蜡烛会,是一次群众性的传统节日,一庙谒祭,全街往祀,一地举办,四方聚乐,看蜡烛,观金鱼,赏花灯,听戏曲,男女老幼,跟随百虫游街串巷,簇拥欢腾,乐在其中,与元宵闹灯,端阳竞渡,中秋赏月,组成了广丰五都民间节日的四大景观。

鄱阳渔鼓

鄱阳渔鼓是早年鄱阳湖畔最为流行、具有浓郁水乡风情的农家休闲取乐的击乐曲艺,其说唱形态分坐唱和走唱两种:“二下响”渔鼓为“坐唱”形式;“三下响”渔鼓,因其保留了旧时沿门乞讨的形态,所以既可“走唱”也可“坐唱”。其唱法不受时间与场地的限制,说唱时主要靠面部和眼神的表情,说表时可用右手适当比划,以表达人物的感情和内容的需要。鄱阳渔鼓主要以渔鼓筒、简板和小钹作为道具,其主要代表作有《谋兰记》、《二观音》等。

鄱阳瓦屑坝祭祖

鄱阳瓦屑坝位于江西省鄱阳县的莲湖乡、鄱阳湖东北岸的吴家港边。瓦屑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移民集散地,享有“江南第一移民圣地”美誉,在长达四百多年的大迁徙中,曾有几百万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移民定律,背井离乡,自瓦屑坝迁徙。迁居的移民后代怀着思乡之情,“寻根”之意,从全国各地来鄱阳瓦屑坝寻根问亲,形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鄱阳瓦屑坝根亲祭祀习俗”。

上饶串堂班

上饶县戏曲串堂班,主要活动于上饶县北乡的清水与石人殿两地,是一种戏曲坐唱艺术,最著名的班社有清水的青峰堂和石人殿的紫鸿堂。不化妆,不演剧,围坐一桌,所唱皆戏文,乡民多嗜之上饶戏曲串堂班以唱乱弹为主,兼唱弋阳腔与昆曲。一班八人,分派生旦净末丑诸行,各司乐器一件,串唱各色人物,剧目有大小100余出。数百年来,锣鼓不歇,但如今艺人大多年过半百,所唱曲目也逐渐散失,急需抢救、保护。

太平跳脚龙灯

太平跳脚龙灯又名矮脚龙灯,流行于万年县苏桥乡一带,是一种以龙体为道具的多人合作的民间表演艺术。太平跳脚龙灯龙身以竹篾扎成,呈圆筒状,由7节或11节连成,外裹红黄布,布面画成或剪贴成鳞片状。龙队前有牌灯,挂灯引路,后有鼓乐伴奏,在庙宇或农户庄院中均可起舞。舞蹈最具特点的是表演者时行走矮子步,如龙匍匐前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龙舞表演风格。太平跳脚龙灯与民间节日、祭祀活动紧密相连,蕴含着浓郁的民俗色彩,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价值。

万年石镇灯彩

江西省万年县石镇镇传统灯彩已有百年历史,尤以木头架子、竹篾、彩纸、麻绳为主材料的活动灯彩最具特色,一般在春节、元宵期间展出。此灯彩台面为宝塔式2-3层不等,每层中有四至五组以竹篾为骨架彩绘戏曲造型人物,可同时展示十多种戏曲,灯彩底部装有木制齿轮传动装置,牵引人物活动的几十股线绳缠绕之间。外侧有一摇手,由1人操作各组人物就会活动起来。五彩缤纷的细纹刻纸,灯内燃起蜡烛,灯光映照四周刻纸琳琅满目、瑰丽多姿,烘托出热闹非凡的喜庆气氛、深受群众喜爱。

鄱阳湖赛龙舟

每年的端午前后,上饶市的信州区和滨湖地区的波阳、余干等县都会举办各种规模的龙舟赛。在信江流域,在鄱阳湖上,彩旗招展,鼓声阵阵,各式龙船争先恐后,吸引了两岸大批民众加油喝彩,一时道路为之堵塞。

弋阳腔

弋阳腔又名弋腔,元末明初起源于弋阳一带,很快便在南北流行繁衍开来,在京谓之京腔,粤谓之高腔,楚称为清戏,形成了中国戏剧中的高腔腔系。演唱时只用锣鼓,不用管弦,由一人干唱,众人以高声帮腔,故又名高腔。其特点是粗犷、豪放、激越、明快,有40多个剧种,与昆剧并称于一时。弋阳腔是曲牌体,保留下的曲牌有100多个,保留剧目18个整本,20多个单折,建国后曾获中央领导“秀美娇甜”的赞叹,现弋阳县有弋阳腔剧团。

弋阳叠山绳龙灯

叠山绳龙灯是指流传在以弋阳县双港村为中心的周边自然村的一种祭拜社公庙的民俗仪式,活动从正月初六祭拜社公庙请灯开始至十五元宵节晚上再次祭拜社公庙烧灯结束。叠山绳龙灯外披红布,红布上没有绘饰鱼鳞纹,造型古朴,简洁,舞龙队员拉动绳子表演跳跃、翻转、盘旋等动作并配以弋阳腔唱和形式营造热闹气氛。活动仪式庄重,具有鲜明江西特色,较好地展示了地方民众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化创造力,而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传承的连续性,深刻地影响了地方民众的文化性格。

横峰傀儡戏

横峰傀儡戏,俗称吊戏,又名提线木偶戏,拥有丰富的演出剧目和古老的声腔。今存紫鸿班、紫霞班、紫荆班仍有活动,长期以来,被称为“平安戏”。剧目分连台戏、整本戏和花杂戏三种。连台戏有《目连传》、《西游记》、《奶娘传》等,皆为连台大戏,少则连演七天,多则十四天。傀儡戏每次开始都要举行请神、打八仙、跳魁星等隆重仪式,祝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深得历代乡民们的敬仰与欢迎。

鄱阳湖鸬鹚捕鱼

余干县濒临鄱阳湖,有着悠久的渔业生产历史,其中渔民鸬鹚捕鱼独树一帜。鄱阳湖余干渔民“鸬鹚捕鱼”习俗,迄今有几千年的历史,鄱阳湖畔余干渔民养鸬鹚捕鱼,是古时一直到近代,余干内河渔民主要捕鱼方式之一。鸬鹚捕鱼是人和自然的完美杰作,是中华渔樵文化中的一个有特色的重要内容,是我国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与之相应形成的种种风俗习惯在当地渔民中也世代相传。

热线电话:0793-8118873 18079312866
三清山旅游信息查询公益平台,图文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