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趣谈三清三清山道教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红色文化名人名言神话传说三清山游记三清山生物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三清山文化>> 三清山道教>> 道教建筑

三清宫殿“门”之谜

中国道教至尊君山、皇道福地----世界自然遗产江西三清山三清福地,处处隐藏着故事,被誉为是中国道教露天博物馆、国粹传统文化精典殿堂、中华隐逸文化大成宝库。这里撷取三清宫殿之门,试作一解。

三清宫大殿中门左右石框上刻有嵌头“殿门”对联一幅:“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

据石刻,三清宫建竣于明景泰七年,据此判断此联镌刻于1456年,即传说明代失踪皇帝建文帝晚年隐踪在三清山建三清宫的时间。由嵌头“殿门”的提示,通过《百度》搜索,就会出现与朱元璋有关的“殿门”的故事。

1368年,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在南京大兴土木建宫殿。随着各宫殿的逐渐建成,朱元璋命当朝“书法第一家”—詹希原,为集贤门写门匾。詹希原书法精湛,独步当代,但他却因书法被朱元璋冤杀。

问题就出现在“门”字的写法上。“门”字的最后一笔是竖向内提钩。詹希原在写“门”字的最后一笔时,顺其自然洒脱地将向内提起的“钩”写得高了些,朱元璋看到后竟然勃然大怒道:“我本想召纳贤士,你却要闭门堵住贤士的路?”于是不由分说就把詹希原斩首了。然后用粉液涂掉了“门”字的那一钩。从此后,明朝的各处宫殿、公署、城门的“门”字都不带钩。不仅南京如此,到朱棣营建北京时也沿袭着这个传统。

说詹希原冤,在古代其实也不算太冤。因为 “门”字末笔不带钩的写法在宋朝就有故事了。据记载,南宋迁都临安后的某一日,专门存放皇室家谱的玉牒殿失火了。火势之大,连殿门都烧尽了。于是有大臣上奏说:“门字有勾脚,带火笔,招火厄。”从笔形上看,用毛笔书写的这一钩很像熊熊燃烧的火焰,太不吉利。自此为避火灾,“门”字就不加钩了。

但明代三清山三清宫的门,从嵌头联为“殿门”看,显然始作俑者是想把三清宫的大门不称作“宫门”而称作是“殿门”的了。而且不怕火厄,门字带钩。那这里又暗藏了什么隐谜呢?

据《三清山文化隐谜》研究成果推测:

一是隐义深。从“三清宫”命名看,此三清宫有别于道教其他地方的三清殿、三清观、三清庙的常规叫法。宫字上面是宝帽头,下面是“吕”字,暗藏着建文帝的生母吕太后的姓。三清山道教的主体建筑,称三清宫,而不叫三清殿,就有了不可复制的特殊的潜台词意义。

二是规格高。“宫”和嵌头联的“殿”连词为“宫殿”,这就具有了皇家的规制和气派,而非民间的普通道观了。

三是遵循了朱元璋后代子孙字辈要以五行循环相生为顺序的规定。即朱家子孙取名必须要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作为偏旁部首的字,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相生循环。如太子朱标,有木偏旁的“标”;孙子建文帝朱允炆,有火偏旁的“炆”。 朱允炆继位后,发生“靖难之役”,皇帝宝座被四叔燕王朱棣夺走了,燕王家族变身为帝系,但依五行相生排列顺序取名字的祖规未变。如仁宗朱高炽,炽带火;宣宗朱瞻基,基带土;英宗朱祁镇,镇带金;宪宗朱见深,深带水。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既然建文帝朱允炆为带火的字辈,那门字不带钩怎么行呢?倘若真刻成不带钩的门字,反而有此地无银三百两,让人无端生出怀疑,暴露出隐情反为不妙了。

三清嶕 2021.10.27于北票大玄山

热线电话:0793-8118873 18079312866
三清山旅游信息查询公益平台,图文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