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趣谈三清三清山道教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红色文化名人名言神话传说三清山游记三清山生物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三清山文化>> 文物古迹

探秘三清山枫林杏花桥的前世今生

在江西省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距离核心景区10公里处有一个古村落——枫林,村里有座杏花桥,说起村子和桥的名字由来,有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枫林,古称杏花村,又称廿六都,相传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9),一日,广信府知府朝拜三清山,途经枫林,落轿于村头木板桥休憩,观河两岸尽是杏花,景色煞是迷人,不禁赞曰“此乃真正杏花村也”,由此得名杏花村,桥亦称为了杏花桥。清乾隆年间(1736-1796),乾隆下江南,行至枫林向天狮一带,只见山上山下粗大的枫树遮天蔽日,脱口而出“难得一见枫林也”,故得名至今。

枫林杏花桥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演变,当初的木板桥逐渐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取而代之的是石拱桥,据史记载,最早的枫林杏花石拱桥建于康熙61年(1722),亁隆23年(1758)重新加固,为3墩4孔,其中最西端一孔靠近河岸,较其余三孔略小,上面用木板铺设,为木质引桥。

石拱桥面以当地天然花岗岩条石铺就,这种建设坚固实用,如有损坏,易于维修。石质桥墩为半船形设计,能有效分解洪水冲击力。据传,在三个桥墩上,面对溪流来向,当时匠人分别凿有栩栩如生的一只雄鸡,昂视玉琊溪面,每当汛情凶猛,溪水淹至颈脖处,雄鸡就会发出嘹亮的啼鸣,以示警戒。桥身以花岗岩条石相砌,紧密牢固,桥洞成拱形,倒映水中如圆月。月明星稀,波光粼粼,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美轮美奂。整座石拱桥古朴、厚重、历史积淀感强,与青山、碧水、古村完美结合,是古代枫林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当时杏花桥下的杏花码头为古邑玉山西乡片的水运枢纽,众多货物都在此集中,然后通过水运送往周边地区和邻省,人来货往,熙熙攘攘,帆樯林立,百舸争流,一片繁忙景象,是东通江浙,西接徽饶的交通要衢。

1987年3月16日,杏花桥被玉山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撰记。1998年7月下旬,历经277年之久的杏花桥,在那场百年难遇的特大洪水被冲毁,令人扼腕叹息,至今许多枫林人念念难忘。1999年,当地人在原址重建大桥,用钢筋水泥浇筑,至今桥下尚有文物保存记载。2020年,枫林镇枫林社区王公宅秀美乡村建设项目启动,当地党委、政府将1999年重建的大桥提升改造为廊桥,2021年1月顺利完工。新建的杏花廊桥长41米、宽6.6米、高6.6米,这种桥不仅造型优美,最关键的是,它可在雨天里供行人歇脚。如今,新的枫林杏花廊桥已成为村民休憩锻炼和游人赏景打卡的“网红”胜地。

新桥落成之时,作为秀美乡村建设的亲历者,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前往现场拍摄。“雨后千山净,云雾处处新”,远方的山峦翠连黛接,郁郁葱葱,在透明如薄绢,如丝如缕,如梦如幻的云雾中时隐时现。和煦的阳光铺满大地,雨后初晴的枫林更是显得格外生机盎然,清新美丽。远远望去,新建的杏花廊桥横跨整个玉琊溪面,如一条长虹卧于碧波之上。

穿过杏花街,向溪行,至桥头,曾经逼仄的几幢房屋早已被拆除,眼前豁然开朗,桥身雕阁飞檐,更显高挺,雄伟壮观。沿着甬道前行,石栏分护两旁,耳畔水声潺潺,大红灯笼随风摇曳,更是增添了一份喜庆。抬望眼,“晚香夕照”牌匾跃入眼帘,“停车犹爱枫林”“凭栏尚闻杏花”左右分立,我的思绪仿佛一下穿越千年,诗人杜牧停车于此,坐爱枫林晚,举杯邀明月,引吭高唱霜叶红于二月花。

拾级而上,阳光透过一旁景观树,洒下一地的斑驳。缓步登上廊桥,三三两两的村民,或坐廊亭两侧石凳小憩,或拿着手机对着周边美景拍个不停,传入耳中的是带着无比兴奋的声音,谈论着杏花桥的涅槃重生,感慨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自己的家乡变得越来越美丽。

伫立桥上,清风拂面。遥想当年,枫韵似画映柳杏,林幽如诗吟桃花,而今凭栏望,青山如黛,碧水澄清,远处的怀玉伟人峰,高耸入云霄,风景这边独好!巍巍怀玉山立不朽丰碑万古长青,滚滚玉琊溪颂绝唱《清贫》浩气永存。在这片曾被烈士鲜血浸润的沃土上,正如他们所愿,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从木桥到石桥再到现今的廊桥,改变的只是形状,不变的是枫林人永远锐意进取的传承,我轻轻摁下相机快门,定格这杏花桥的前世今生。(余水荣)

热线电话:0793-8118873 18079312866
三清山旅游信息查询公益平台,图文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