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除了仙境般的自然景观外,其历史悠久的道教人文景观构成了其独特的民族精神之美。她那构思奇特,多样而统一的古建筑;有无相生,曲直互变的景点布局;造型别致、寓巧智于古朴的石雕文物;以及那意蕴深邃、闪耀着中国古典哲理光辉的道家思想文化遗产,所有这一切与自然景观,浑朴天成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三清山仙境般的景色,使之刚劲中有柔和,端庄中有飘逸,变幻中有神奇,古朴中有典雅,平静中有奔放,给人以多层次、多角度、清新隽永、飘逸空灵之美。加之道教宫观,晨钟暮鼓,仙乐悠扬,使人一涤尘烦,心灵净化,飘飘然如置身于仙境之中,而领略其人间天上福地乾坤之美妙。
三清山自晋朝葛洪辞去散骑常侍、关内候等职,以避官场之争祸及株连,追随其堂祖父葛玄足迹,来到三清山炼丹修道之后,三清山逐渐成为历代信奉道学的名流向往之地。尤其是唐宋时代,两朝皇帝均尊道教为国教,至此,三清山道教的建设进入一个前所未人的兴盛时期。在漫长的1600多年中,三清山保存了大量的道教古建筑和文物,有宫、观、府、殿、亭、台、坊、塔、池、泉、井,以及山门、华表、石像、石雕、石刻等230多处,有如此多的道教古建筑群,内容之丰富,布局之缜密,造作之精良,迄今保存之完好,为我国道教名山所罕见。
道学,作为一种玄奥的哲理、教义,体现在三清山的道教建筑中,则变得十分具像,可观、可摩、有形、有体。建在三清山腹地海拔高达1530米的三清宫,当你初次游览,会觉得非常古朴、清寒、不起眼,难道这就是积1600年道教建筑艺术之精华的三清宫吗?然而,当你从整体上考查它建筑艺术的内涵时,你就会发现它的古朴、清寒充分体现了道教“道法自然”、“返璞归真”、“清心寡欲”的道家哲理。正是这不起眼的三清宫是整个建筑群落的中心,统领辐射全山各景点,与自然景观相映生辉,融为一体,组成了一个既玄妙,又生动的《易经》先天八卦太极图的布局。
三清宫为石质建筑,始建于宋乾道元年,它在地形与山势的选择上非常讲究,完全师法道学。其背倚九龙山,门朝北斗紫微星,就实向虚的格局,就是取“常有观其徼,常无观其妙”的道学经义。东应左青龙之象有龙首山;而右应白虎之象为虎头岩;前为紫烟石,应朱雀之象;后为万松林,应玄武之象。三清宫占地约500平方米,修建在一块形状似龟的大山石上。常年不竭的玄武泉,正好从状似乌龟的“灵龟石”下经过,流入宫门前排云桥的水池中,从一石兽嘴中吐出。巧妙利用自然,增添玄奥的气氛,这是道教建筑的高妙之处。三清宫所有的殿、门、石、塔、府、池、台均有象征,或象征八卦中的“乾、坤、兑、离”;或象征“震、巽、坎、艮”,是一个完整纯净的道教文化博物管。其建筑被国务院古建筑考证专家组评价为中国古代道教建筑的露天博物管。
三清山道教人文景观,不仅在总体格局上体现了道家的宇宙观,而且在每一个景物的设计上,也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则。这在三清山的文人自然景观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登“众妙千步门”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众妙千步门位于三清山北部,海拔1400多米处,建于公元1450年,是由风门登山的第二座山门,其“众妙”何在呢?当人们从山脚下沿着崎岖的石阶艰苦攀登,中途经过难于上青天的“登汉路”、“好汉坡”、“蹑云岭”等险段山道,历时3个多小时,气喘心跳,汗流浃背,不知还有多少艰难之路时,忽然转过一道山弯,眼前一亮,一条平坦的曲径出现,石避上凿有“逍遥路”三字,使人顿觉如释重负当人们穿花丛、拂绿阴、沐清风,进入众妙千步门后,去路茫茫,惟见前方万丈深渊,云飞雾涌,大有“欲登青云苦无路”的感慨,仰观深渊对面,惟见五座天然峰如同巨大的锦屏将仙山遮住,有欲露先藏之妙。当人们觅路登山时,才发现山门右侧一径通幽,于是贴着悬崖峭壁,迂回曲折,提心吊胆地攀登于千步云梯之上其中要经过五座天门,转四个方向,如同迷宫八卦一般,有能有令人叹服基曲折迷离之妙。这“众妙”在精神上的深意是告诫我们:一个人,只有在崎岖的山道上不畏艰难曲折,有断向上攀登,才能到达风光无限的顶峰。除此之外,三清山道教景观中众多的摩崖石刻和对联也蕴藏着道家哲理的精髓。三清山道教人文景观,是闪耀着中国古典道家哲学思想光辉的瑰宝。其厚重的文化将使人们能更深入、更真切地认识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体悟丰富而又博大的文化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