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江西三清山>> 三清山历史

世外桃源 神奇村落 ——三清山引浆畲族村

江西上饶三清山北山脚风景秀丽的引浆畲族村是三清山唯一一个少数民族村落,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这里生态原始,景色迷人,青山、秀水、古树、山寨、流云、飞瀑、湿地、古村落……让游人流连忘返!

一、村情概况

引浆畲族村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港首办事处境内,交通便利,旅游公路穿村而过,周边大小交通配套齐全,到上饶机场100公里,衢州机场120公里;离景婺常高速出口仅22公里,距东部索道15公里,是三清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的黄金旅游线路的必经之地。

全村297户共1060人,三百多年前从赣州石城迁过来的畲族四大姓氏雷姓家族后裔至今仍聚居在此,并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和语音,古遗风情淳厚,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尤如陶渊明写下的“桃花源”。

2017年三清山引浆畲族村被授予“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9年被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二、发展历史

唐乾符间(874~879年)黄巢农民起义军曾进攻三清山地区,紫金光禄大夫信州太守王鉴奉旨抚民,到达三清山北麓,见到此山风光秀丽,景色清幽,唐光化间(898~900年)暮年后即携家归隐在此,故名“隐将”。

王鉴隐居引浆后成为世居三清山麗的王姓始祖,繁衍生息成为当地望族,宋乾道六年(1170),王鉴的第十世孙王霖(1101-1206年)创建三清道观,后因世乱荒年,道观废。明景泰年间(1450-1456),王鉴的第二十八代孙王祜(1423-1515),在旧基再建三清宫,并沿途设景,增设殿宇,并施田以膳羽士。当时资政大夫、南京兵部尚书孙原贞为其手书“三清宫”坊额,三清山乃因此日渐闻名遐迩。“邑南少华,王姓祖业”,从宋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引浆村为三清山的开发和保护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引浆畲族为雷姓,祖籍广东,后迁福建宁化,又涉赣州石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雷朝晏、雷朝升从石城外出贸易辗转到鹅公岭,见山环水绕,峰銮秀丽遂定居引浆鹅公岭。2005年至2010年,整体搬迁至石壁底(画家村)。

三、资源禀赋

走进三清山引浆村,微风习习、鸟语花香。漫步村中,只见村寨依山而建,干净的山石村道,曲径通幽;穿村而过的溪涧潺潺流淌,三两孩童沿溪边石道蹦蹦跳跳,逗鹅嬉戏。

引浆畲族村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植被覆盖达98%以上,引浆河水达到国家一级保护标准,后岗峡谷区域内水资源条件得天独厚,峡谷山峦叠翠、潭幽涧长,瀑美泉灵,峰奇岩怪。幽潭之上瀑布大小7处,瀑瀑飞流直下,水光四射,瀑布、潭水、溪流、谷地、植物等天然形成了良好的水体生态景观。是旅游度假、酷夏时乘凉避暑的好地方。

蒋介石对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期间,除从军事上对苏区疯狂进攻外,并在经济上实行严密封锁,特别是食盐封锁更加厉害,造成苏区食盐严重短缺。为了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省苏维埃政府一面领导苏区群众自力更生熬硝盐,一面广泛开展对外贸易。1931年10月,省苏维埃政府在德兴苏区设立了塘湾、界田、海口、暖水四大对外贸易处,暖水对外贸易处先后在白沙关、鹅公岭等地设立食盐收购站,仅三个月收购食盐30多万斤,缓和了苏区食盐供应紧张的局面。不久,三清山鹅公岭至华埠这条贸易线路因运输量大而被敌人发现,遭到国民党军偷袭,苏区运盐队牺牲6人,被俘8人,引浆鹅公岭采办工作人员雷祖方、雷樟林等先后牺牲。为了恢复三清山鹅公岭至华埠这条贸易线路,德兴县红军独立营和赤卫队于1932年11月11日攻打王畈,贸易线路又重新恢复,并把收购站从鹅公岭逐步向前推进,从领头山、方塘一直拖到马岭底,现成了暖水-鹅公岭-岭头山-徐家村-华埠这一条红色贸易路线。

1935年1月15日,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在港首遭到了国民党军的重重围堵,展开了激战,刘畴西、王如痴、胡天桃率领的主力部队被阻,无法西进,向引浆方向转移,16日上午敌21旅在富阳坑发现红军主力部队,展开战斗,红军伤亡较多,被俘128人,21师被分割在黄土岭北侧,至此,红十军被截成三段。21日红军在引浆汾水关、八磜之间被国民党军21旅、294团、49师291团三面包围,力不能支而匿伏山林红军损失惨重。

引浆村民在土地革命时期对皖浙赣闽边区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引浆村洒遍了红军战士的鲜血,引浆烈士有王德幼、雷祖方、雷樟林、雷德炎。

四、民俗风情

你很难想象,一个小小的古村有11种方言在村中同时使用,堪称方言博物馆。村中居民只有畲族和汉族,但姓氏较杂,有雷、江、吴、童、连、黄、王、张、李、邵等,语言和方言有畲语、客家话、闽南话、徽州话、玉山话、德兴话、浙江龙游话、淳安话、开化官话等多种。村中8中主要方言,同村之间都能用这些不同的话流利地交谈。长期以来,各种语言方言和谐共存,互不影响,甚是奇特。

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每逢佳节喜庆之日,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他们也常常以歌对话。

 竹竿舞是畲族同胞庆祝节日的一种独特方式。每逢节日,畲族同胞便会身着绚丽的民族服饰,以欢快的舞步和有节律的敲击竹竿的声音共庆节日的美好。节奏一般为“开、合、开、合、开开合”,竹竿开的时候脚跳进去,竹竿合的时候脚跳出来。

服饰图案的内容和风格往往自由奔放、不落俗套。她们把山里的花草、林间的鸟雀、空中的云彩、雨后的彩虹,缝在衣服上、裙子上。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朴素的艺术情感,使她们手中绘制的服饰图案纹样生机勃勃。2008年6月7日,畲族服饰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业态布局

近年来,在三清山管委会的指导下,依托引浆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业态布局日渐丰富,投入1500多万元对引浆村进行整体改造提升,规划了山哈广场、村史展馆、蜂巢体验业态、民俗休闲业态等系列旅游元素,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度假。2020年,引浆畲族村成功举办了江西省第三届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第二届三清山瑜伽文化节暨道学&瑜伽峰会等重大活动。

 目前,引浆畲族村依托当地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原生态种植铁皮石斛,养殖蜜蜂,酿造果酒等,使群众收入水平显著提高,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村寨建设,修建了众多畲族文化旅游设施,实施了村内主干道路油路改造、通组通户便道硬化、农户改水改厕、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河道治理、文体及旅游服务设施等项目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村品位。同时,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以“文化+旅游”带动引浆村的发展。并打造特色民宿3家,农家乐20余家。如今,每逢节假日,慕名前来引浆村旅游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年旅游接待游客人次达3万余人。


       下一步,引浆村将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以打造港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契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之路,以党建为引领,团结少数民族群众,集全村之力,汇全村之智,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助推港首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提升三清山旅游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树起上饶旅游发展新品牌。


热线电话:0793-8118873 18079312866 
本站为三清山旅游信息公益性网站,转载图文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处理!